
巍山古城介紹
又叫象化城,是南詔古國的發(fā)祥地。它座落在繞山壩子南端,是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所在地。古城北距大理市61公里,東至昆明約400余公里。
早在漢武帝時,就在巍山設(shè)邪龍縣,屬益州郡;東漢屬永昌郡。蜀漢、晉、南朝屬云南郡。唐初設(shè)陽瓜州。后屬家舍詔。南詔時,巍山設(shè)蒙舍瞼。大理國前期置蒙舍賧,后期置蒙舍鎮(zhèn),開南縣。元初改蒙舍千戶所,明改為府,清改為蒙化直隸廳。1913年改為蒙化縣,1954年改為巍山縣。據(jù)《蒙化志稿》記載:現(xiàn)存的巍山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,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。古城形狀方如巨印,中間的文筆樓為印棲,方方有四里三。四道城門樓上都各建有誰樓,東叫忠武,西叫威遠(yuǎn),南叫迎費,北叫拱辰。樓高三層,威武壯觀。由于古城屢遭兵禍,加上年久失修,古城的東、西、南三座古樓已被拆除,今只有北古樓和城中的文筆樓幸存下來。但從整個布局來看,古城仍保持著明清時的棋盤式建筑格局。解放后政府撥款,對二座古樓進行修復(fù),面貌煥然一新。但由于縣城向北發(fā)展,北古樓成了城的中心,而原來位于城中心的文筆樓,現(xiàn)卻位于城南。
拱辰樓建于高8.5米的城墻之上,為重檐歌山式建筑,面寬五間28米,進深17米,高16米,下層四面設(shè)廊,最下為城門洞。上檐南面是掛“魁雄六詔”巨匾,北面檐下有“萬里瞻天”匾。兩匾內(nèi)容皆言志,反映了當(dāng)年南詔氣吞山河的雄心壯志。書法氣勢磅礴,雄渾有力,與整個建筑渾然一體,使古樓顯得更加雄偉壯麗,氣勢不凡。
文筆樓又叫星拱樓、鐘鼓樓,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,明末毀于戰(zhàn)亂,清代又重建。樓高11米,面寬三間,重檐歇山式建筑。下層四周為圍廊,上下層檐下均設(shè)斗拱,雕刻精美。門窗透雕,四角翹起,看上去古雅華麗,精巧美觀。樓上四面懸掛匾額為:“瑞霞華峰”、“巍霞擁鶴”、“玉環(huán)瓜浦”、“蒼影盤龍”。樓下臺基起券洞,東西南北四條街由此交叉通過。登樓四顧,只見古城青磚碧瓦與現(xiàn)代高樓交映生輝,城內(nèi)人流如潮,一派生機勃勃之景象。在古城及附近還有數(shù)十處古建筑和名勝古跡。如城遺址、大小寺、巍寶山建筑群、圓覺寺、南詔蒙舍城遺址、等覺寺太陽宮、白塔、寶龍寺、封川塔、文廟、三鶴洞摩崖題刻、文昌宮、文華書院、云凈寺、月波庵、北社學(xué)、圭峰寺、西竺庵、東岳廟、杜文秀起義遺址、城隍廟、蕭公調(diào)、陳翼權(quán)基等。
近幾年,城建部門將原來的南街、北街、縣醫(yī)院門口的橫街、十字街等擴寬,鋪成水泥路面。又新修了西新街和東新街等街道,建蓋了許多樓房,對兩座公園進行擴建整修,使古城青春煥發(fā),欣欣向榮。
1994年1月,經(jīng)國務(wù)院批準(zhǔn),巍山定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。城外還有巍寶山道觀群、圓覺寺、玄龍寺、龍于圖山、天摩耶寺等文物景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