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通寺介紹

坐落在臺懷鎮(zhèn)。它是五臺山眾多寺廟中最大、最古的一座。該寺歷史悠久,珍貴文物很多,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顆明珠。 河南洛陽白馬寺,是中國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佛寺,被人們稱為“釋源”。而顯通寺的初建時間,可以和白馬寺相比。 據(jù)記載,顯通寺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年間(公元58-75年),略晚于白馬寺數(shù)年,所以有人把它列為中國的第二座古寺。相傳五臺山與印度靈鷲峰相似,所以這座寺廟,初名大孚靈鷲寺。據(jù)《清涼山志》載:“后魏孝文帝再建,環(huán)匝鷲峰,置十二院,前有朵花園,故又名花園寺?!保铺跁r重建,易名為大華嚴寺。明太祖朱元璋時重修,賜額“大顯通寺”,明成祖朱棣賜名為“大吉祥顯通寺”,明神家朱翊鈞再賜額為“大護國圣光永明寺”,簡稱永明寺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公元1687年),再改名為大顯通寺,直到今天。 顯通寺是五臺山寺廟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廟。寺內(nèi)院落重疊,樹木交蔭,蒼松翠柏,肅穆安寧。全寺占地面積四萬三千七百平方米,現(xiàn)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間,且大多為明、清時期的建筑。殿堂、廂房布局嚴整,中軸線分明,配殿左右對稱。布列于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宇七座,從南到北,依次為觀音殿、大文殊殿、大雄寶殿、無量殿、千缽文殊殿、銅殿、藏經(jīng)樓。此外,還有鐘樓、僧舍和各種配殿。建筑樣式各異,多帶宮廷建筑色彩,堪稱明清寺廟建筑的典型。 大佛殿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(公元1899年),系木結(jié)構(gòu)建筑。大雄寶殿,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。此殿占地一畝二分,高大肅穆。殿內(nèi)正前方的橫梁上,高懸康熙御筆“真如權(quán)應(yīng)”木匾,下面條幅橫懸,兩旁錦幡垂掛。殿臺上,并列主佛三尊,中間是釋迦牟尼佛,東面是藥師佛,西面是阿彌陀佛,殿墻兩側(cè)是十八羅漢,均為明、清雕塑。佛前的地面十分寬敞,經(jīng)案上佛燈高照,寶鼎焚香,擺著各色供果,敬有美麗鮮花。東面的經(jīng)案頭,還擺著鼓、磬、鐺、木魚等佛家樂器。不僅本寺僧人在這座殿內(nèi)做早晚功課,每逢大的佛事活動日,由五臺山佛教協(xié)會主持,各寺廟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,匯集到這里舉行禮佛儀式。 顯通寺各大殿保存完好。觀音殿,又名南殿。殿內(nèi),中間供著觀音菩薩像,左右供著文殊和普賢菩薩像,所以又稱三大主殿。殿內(nèi)兩側(cè)放滿了經(jīng)架,架上置有各種經(jīng)書,所以又稱藏經(jīng)殿。過去,救助水陸眾生的大法會——水陸道場也設(shè)在這里,所以又叫水陸殿。 大文殊殿,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。重建于1746年(清乾隆11年),系木結(jié)構(gòu)建筑。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,各寺廟均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。自然顯通寺也不例外。所不同的是,顯通寺的大文殊殿內(nèi),供著七尊文殊菩薩像:正中的為大智文殊;前面的五位,從左至右,依次為西臺獅子文殊,南臺智慧文殊,中臺孺者文殊,北臺無垢文殊,東臺聰明文殊;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。此外,文殊像前有護法神韋馱像,兩側(cè)有十八羅漢像。大雄寶殿是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,殿內(nèi)供著三世佛像:中為釋迦牟尼佛,西為阿彌陀佛,東為藥師佛;兩旁有十八羅漢像;背后有觀音、文殊、普賢三尊菩薩像。 文殊殿前,有兩座八角碑亭,碑亭里各立一通漢白玉石碑,石碑高不足八尺,寬二尺半,立于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九日。左邊的石碑上有字,系康熙御筆。右邊的碑上沒有字,人稱“無字碑”。立碑是為了刻字記事,這一通碑上為何就無字呢?傳說蓋碑亭的地方,原是兩個圓形的水池,池里的水清澈如鏡。有一年,康熙皇帝朝臺,巡游顯通寺,來到文殊殿前。他抬頭一望,只見絢爛的菩薩頂端端正正座落在靈鷲峰下,好象一條英武的龍,昂著頭高臥在那里。一座牌樓正是龍頭,兩根幡桿正是龍角,一百零八層臺階從牌樓上延伸下來,正是龍吐出了舌頭??滴踉娇丛较螅娇丛脚拢哼@是出真龍?zhí)熳拥牡胤窖?,難道我大清的江山要讓別人奪去嗎?于是,他想找些人言依據(jù),來證實菩薩頂不是一條龍,或是一條死龍,那就放心了。顯通寺住持和尚奉命接駕,時刻不離左右。他聽到皇帝在念叨菩薩頂便湊上去說:“啟奉萬歲,那靈鷲峰是一條龍,菩薩頂?shù)呐茦?,正好在龍頭上?!笨滴踝钆抡f的話,終于被住持說了出來。不過,他還是不露神色,顯出不太在意的樣子,仔仔細細看了菩薩頂一會兒,象是發(fā)現(xiàn)了什么奧秘,竟忘記了自己的尊嚴, 掉轉(zhuǎn)頭來對住持說:“靈鷲峰是條龍,但不是條活龍,你看,它沒有眼睛?!北緛?,康熙想讓住持接住他的話茬,也說一句“這條龍沒有眼睛?!笨赡亲〕钟邪徒Y(jié)皇上的心思,卻沒猜測到皇上的本意,只是一個心眼兒把他所知道的統(tǒng)統(tǒng)告訴皇上:“啟奏皇上,我主有所不知,這龍是有眼睛的。每日午牌時分,太陽照到這兩個池上,那菩薩頂?shù)哪九茦莾蓚?cè)就會出現(xiàn)兩個圓形的光環(huán)?!边@一來,康熙再也忍不住,發(fā)了雷霆,“龍長了眼睛,不會飛走嗎?龍飛走了,五臺山的靈氣還會有嗎?這兩個水池,你給我填平,上面再立兩通石碑壓住!”不久,水池填平,石碑立了起來。住持請康熙寫碑文,康熙欣然命筆寫了一篇,住持請工匠把碑文拓刻在左邊那通石碑上。右邊的石碑空下了,因為沒人敢寫碑文與皇上的碑文相對稱。于是,顯通寺出現(xiàn)了無字碑。 長期以來,在五臺山寺廟群中顯通寺之所以特別引人注目,除了它歷史悠久、香火旺盛外,寺內(nèi)珍藏著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,也是一個重要原因。比如,在掛著“大顯通寺”匾額的山門外兩側(cè),各有一座石碑,碑身上,一邊是大草“龍”字,一邊是大草“虎”字,自由揮灑,一筆寫就,字形具有龍虎的形象,為雷雨居士所書。據(jù)說,佛寺建址需講求風(fēng)水,除了靠山之外,總以左青龍、右白虎為佳,顯通寺山門兩側(cè),無此二山,故立此二碑為補。但寺廟中用龍虎把守大門,總讓人覺得奇特。而這兩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遺物,彌足珍貴。藏經(jīng)樓內(nèi),收藏的各種文物那就更多了。在這里,有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,有北宋開寶年間刊刻的雷峰塔藏經(jīng),有明代人繪制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,有楊五郎使用過的兵器——八十一斤重的鐵棍……然而,在顯通寺內(nèi)最珍貴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,卻是千缽文殊銅像、銅殿和銅塔、無量殿、華嚴經(jīng)字塔和重達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銅鐘。 千缽文殊銅象,供奉在千缽文殊殿內(nèi)。這尊銅像,造型奇特,頭上又有頭,上疊五個頭像;胸前有手六只,其中的兩只捧著一個金缽,缽內(nèi)坐著釋迦牟尼佛,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,每只手上都有一個金缽,每個缽內(nèi)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。所以,這尊銅像又被叫做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像。這尊像金光燦爛,鑄于明代,全國少有。佛家對文殊菩薩這個神話人物形象的想象力,亦可窺見一班。 銅殿和銅塔,也是全國罕見的文物。銅殿高八點三米,寬四點七米,深四點五米,是明朝萬歷34年(1606年)用銅十萬斤鑄成的。殿建平面見方,寬九尺,深八尺,高丈余,外觀兩層,內(nèi)為一室,四角四柱,柱礎(chǔ)似鼓。殿內(nèi)上層四面6扇門,下面四面八扇門,殿內(nèi)四壁上有小佛萬尊,金光閃閃,灼灼照人。殿內(nèi)四壁鑄滿了佛像,號稱萬佛;殿中央供奉著高3尺的銅佛。銅殿的每扇門由一個省鑄造,文飾之美,工藝之精,實在是驚人的。殿內(nèi)四壁上有小佛萬尊,金光閃閃,灼灼照人。殿內(nèi)四壁鑄滿了佛像,號稱萬佛;殿中央供奉著高3尺的銅佛。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,如玉兔拜月、丹鳳朝陽、二龍戲珠等,非常精致。,明月中,桂樹下,有一只玉免昂首豎耳,目不轉(zhuǎn)晴,胡須似動,十分機警。蓮下仙鶴圖中,一朵蓮花正在盛開,一朵已結(jié)蓮子,花上撲蝶,蜻蜓款款飛來,荷葉下,一只仙鶴雙腳入水,嘴里叼著一條小魚。一幅幅鑄畫,鑄法精細入微,具有很高的藝術(shù)水平。據(jù)《清涼山志》記載,銅殿是五臺山高僧妙峰于明朝萬歷年間,集全國十三省布施,用十萬斤銅鑄成。妙峰大師曾以舌尖之血和著朱砂書寫《華嚴經(jīng)》。萬歷皇帝的母親李太后拜其為師,人稱為“人天師表”,“法門砥柱”。妙峰大師曾鑄一座銅殿,一在南京,一在峨嵋,一座在五臺山,規(guī)格樣式完全一樣。前二者已失,顯通寺的這座,是國內(nèi)僅存的了。這座銅殿優(yōu)美的造型,完整的結(jié)構(gòu),巧妙的布局,生動的圖案,充分顯示出我國古代高超的鑄造藝術(shù)和勞動人民的智慧。細看門上的圖案,各不相同,合起來卻能渾然一體,天衣無縫。銅殿前下方左右兩則,各矗立著一座銅塔,于1607年(明萬歷35年)鑄成。銅殿之下左右兩側(cè),有兩個玲瓏剔透的銅塔,兩丈多高,亭亭玉立,銅銹斑斕,古趣盎然。這里原有銅塔五座,暗含五臺之意,可惜中間三座被日軍侵華時盜走,只有塔基在原處,現(xiàn)僅留下兩座,八面十三層,玲瓏秀麗,引人注目。失去的三座銅塔和現(xiàn)存的兩座銅塔 ,在造型上不一樣。現(xiàn)存的銅塔是八面,看去玲瓏,失去的銅塔是寶葫蘆狀,顯得敦實。由此可想見當年五座銅塔互相映襯的豐彩。西邊一座銅塔底層的西南角,有一大如拇指的小銅廟,內(nèi)坐銅鑄土地神像。相傳,康熙皇帝來五臺山時,看到它特別小,便風(fēng)趣地說:“好大的土地!”不料,“土地”一下跳到地上,立即跪倒叩頭:“謝主隆恩”。于是,就被封為山西大土地爺。這個傳說,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,這位小小的大土地爺,遠近聞名,凡是到五臺山游覽的人都要觀賞一下。 無量殿分上下兩層,明七間暗三間,面闊七間,進深四間,殿頂為重檐歇山式,四壁全用青磚砌就,外檐磚刻斗拱花卉,內(nèi)雕藻井懸空,形似花蓋寶頂,三個連續(xù)拱并列,左右山墻成為拱腳,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(lián)系,型制奇特,雕刻精湛,宏偉壯觀,為我國無梁殿磚雕之杰作。殿頂用方木砌就。殿內(nèi)正中供奉著銅鑄盧舍那佛,造型奇特,背后供著彌勒佛。唐代清涼國師曾在此殿內(nèi)著述《華嚴疏抄》。清涼國師本名澄觀,為七朝九帝之師,殿內(nèi)寫作達四年之久。殿內(nèi)供毗盧佛大銅像,取佛法無量之意,稱為“無量殿”。殿內(nèi)無大梁、無立柱,殿外無廊檐,因此人們又叫它無梁殿。殿內(nèi)壁上有走廊一圈,有梯道可上。在走廊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。這是五臺山各寺廟中的一座特殊建筑,在全國也不多見。無量殿正面每層有七個閣洞,閣洞上嵌有磚雕匾額,有的題“普光明殿”,有的題“法菩提場”,有的題“逝多園林”,等等,意喻釋迦牟尼佛“七處九會”,即釋迦牟尼在七處地方九次講《華嚴經(jīng)》才講完。因此,無量殿又稱七處九會殿。無量殿有著很高的藝術(shù)價值,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七年,人民政府曾撥專款,按照原樣進行了翻修。 藏經(jīng)殿,俗稱后高殿,如今陳列著陶、木、金、石等多種文物珍品和書畫藝術(shù)品,魏孝文帝時的銅質(zhì)鍍金鎮(zhèn)風(fēng)印,上刻“清涼攝受”四個篆體字,說是五臺山一年四季風(fēng)大,眾僧人集四十八兩黃金制成此印,用來鎮(zhèn)風(fēng)。鎮(zhèn)風(fēng)印原在清涼寺內(nèi)存放,和神話傳說里文殊菩薩從東海友王那里取來的歇龍石(也叫清涼石)放在一起,互相配合,鎮(zhèn)風(fēng)降雨,以濟萬民。這里保存的早期文物還有,北魏太和年間的銅鑄旃檀佛,南北朝時期的石雕觀音菩薩和侍理菩薩。此外,北宋開寶年間印刷的雷鋒塔藏經(jīng),宋末元初趙子昂夫婦畫的馬和觀間菩薩,明代沈周畫的關(guān)云長,明代丁云鵬在菩提樹葉上畫的十八羅漢,老師研究我國古代印刷和繪畫的珍貴資料。清代燒瓷濟公和尚像和蘇武牧羊花瓶,人物形象逼真,神采飛揚,木雕善財童子和觀音菩薩,銅鑄劉海金蟾和四十八臂觀音,以及水晶塔、銀制塔和各色景泰藍供器等,精巧玲瓏,色彩繽紛,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。傳說楊五郎使用過的鐵棍,長五尺,重八十一斤,現(xiàn)也保存在殿內(nèi)。尤其應(yīng)當提到的是華嚴經(jīng)字塔。字塔長一丈七尺,寬五尺,由白綾和黃綾裱糊而成,上寫華嚴經(jīng)八十卷,計字六十萬零四十三個。綾上寫字不算奇,奇的是用一部經(jīng)文正好組成了一幅寶塔圖案。遠望象用綾上用工筆畫的七級高塔,塔身嵌以樓閣佛像,飛檐吊以風(fēng)鐘,塔邊飾以花卉,十分形象。近前細瞅,原來拼成高塔的每根線條都是蠅頭小字排列起來的。蓮花的細莖,風(fēng)鐘的吊繩,佛像的眉毛,都是一行行的小字。難察經(jīng)文起著何處,不知經(jīng)文落款何方,經(jīng)畢塔成,渾然一體。華嚴經(jīng)字塔系清康熙年間蘇州三定弟子許德心用十二年功夫書成。這幀經(jīng)字塔,沒有周密的設(shè)計,沒有頑強的毅力,是難以完成的。蒼海拾貝,由此可見五臺山佛教歷史的悠久與佛教文物的豐富。 入顯通寺前,首先出現(xiàn)的是一座下層為石碹洞、上兩層為木構(gòu)建筑的高大鐘樓,石洞的門楣上,刻有“震悟大千”四個大字。顧名思義,是說渾厚悠長的鐘聲,能把大千世界震徹得醒悟過來。大銅鐘懸掛在顯通寺的鐘樓內(nèi)。這口鐘鑄于明朝萬歷四十八年(公元1620年),鐘身高8尺,鐘口邊緣呈蓮花瓣形狀,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。為什么不鑄成一萬斤呢?這是為了忌諱皇帝“萬歲”老爺?shù)摹叭f”字。這口鐘名叫幽冥鐘。鐘的外部,鑄有楷書佛經(jīng)一部,共一萬余字。因為敲擊時鐘聲綿長,傳播深遠,所以人們又把此鐘叫做長鳴鐘,也稱為長命鐘。這口銅鐘是五臺山寺廟最大的鐘。而顯通鐘聲,歷來是五臺山梵宇佛國的一個標志,向來為人們所稱道。
顯通寺旅游線路推薦

    暫無相關(guān)產(chǎn)品推薦

線上服務(wù)線下保障  
  •  江蘇五星旅行社
  •  江蘇旅游百佳
  •  誠信企業(yè)
  •  文明旅行社
  •  明碼標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