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頂介紹

位于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(zhèn)的靈鷲峰上,是五臺山十座黃廟(喇嘛廟)中的首廟。由于它的建筑雄偉、金碧輝煌,遠看好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,因此人們又把它叫做喇嘛宮。 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,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。菩薩頂歷史悠久,到了清朝,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,地位極其尊貴。 據記載,菩薩頂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,初名大文殊院。據傳,唐太宗貞觀五年,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菩薩像,塑工安生前來雕塑。一天夜里,文殊顯圣,于長明燈下的藍光中展示真容,故此寺改名真容院。北宋時重修,并鑄銅質文殊像一萬尊,供奉在寺內。南宋時改建,并將此寺易名為大文殊寺。明朝永樂初年,始有菩薩頂的稱謂。萬歷九年(公元1581年),又對該寺進行了重修。到了清代,由于滿族崇信喇嘛教,順治十七年(公元1660年),遂將菩薩頂由青廟(和尚廟)改為黃廟(喇嘛廟),并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。清康熙年間,又敕令重修菩薩頂,并向該寺授“番漢提督印”。從此,按照清王朝的規(guī)定,菩薩頂的主要殿宇鋪上了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,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。這在五臺山是絕無僅有的,在全國范圍內也不多見。自此以后,菩薩頂成了清朝皇室的廟宇??滴趸实巯群蟮狡兴_頂朝拜了五次,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。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“靈峰勝境”,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“五臺圣境”,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。清康熙御制菩薩頂大文殊院碑記稱:“五臺并高數十里,如覆盂,如縣棧閣,如鶻摩天,如鰲脊出海。飛鄂穹岫,飄渺超忽棗臺懷居五臺之中,左襟右?guī)?,前俯后仰,若在懷抱。其地陽陸平林,舊多梵剎。有菩薩頂文殊院者,相傳文殊示現于此,其殿廡莊嚴弘邃,殆福地之精藍,神垌之奧跡也?!逼兴_頂東禪院內兩座高三米、寬一米的四楞碑上,用漢、滿、蒙、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,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,描寫他上五臺山的感受。書法圓潤流暢,結構豐滿雄健,是很寶貴的藝術品。 菩薩頂的極盛時期是在清代。清順治十三年將這里改為喇嘛廟,康熙皇帝曾賜菩薩頂大提督印,并命山西全省,其中包括山西巡撫、大同總兵、代州道臺,統(tǒng)統(tǒng)向大喇嘛進貢。其中原因,據說與康熙皇帝在五臺山的一段風流韻事有關??滴趸实塾幸淮斡挝迮_山,路過營坊街,見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,長得象梅花一樣俊俏,康熙夜宿皇城(在五臺山專為之修建的皇宮),情動于衷,吟詠成詩一首:“騎駿馬,過皇莊,遇一女子碾黃梁。玉指桿頭托,金蓮裙底忙。輕起笤,慢簸揚,回道輒步整容妝。汗流粉面花含露,塵指娥眉柳帶霜。可惜這般風流女,嫁與誰家田舍郎?”康熙詩稿置于書案之上,內侍太監(jiān)發(fā)現,猜知帝意,夜訪梅枝,召宿皇城。后來梅枝懷孕生子,被康熙接到他處,撫能長大后送到菩薩頂出了家,敕封大喇嘛,賜予提督印等特權,稱“當朝一品”。梅枝亦被封為妃子,住在菩薩頂下的妃子寺。受封的大喇嘛死后,續(xù)代的大喇嘛承襲了全部特權,橫征暴斂,漁肉鄉(xiāng)民僧眾,人皆切齒痛恨。雍正元年,任翰林院檢討的五臺縣蔣坊村人鄭禧,到陜北和晉西北調查災情,慰問災民,順便回家省親,下訪民情后,和五臺縣知縣陸長華一起上疏了大喇嘛的罪惡。雍正皇帝旨令欽差查辦,大喇嘛畏罪自殺,遂撤回了提督印。到1918年,十三世達賴派住菩薩頂的大喇嘛羅桑巴桑,愛國愛教,贏得了很高的聲望,在六年一任中三次連任。羅桑巴桑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,是中國佛教協會的發(fā)起人之一,曾任常務理事,還是山西省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,一九五四年圓寂于北京。 菩薩頂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,且主要殿宇外觀似皇宮,而內部布置卻又具有濃烈的喇嘛教韻味。因為菩薩頂在靈鷲峰上,從峰下仰望,菩薩頂前一百零八級陡峭的石階,如懸掛在空中的天梯,上面是梵宮佛國,瓊樓玉宇。爬完石階,平臺之上立著一座四柱三門的木牌樓。牌樓正中嵌有康熙手書“靈峰圣境”。牌樓兩旁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桿。牌樓之后是山門。山門兩邊廂房的紅墻上,分別開著圓形窗戶。有人說這種布局恰似龍頭:牌樓的正門是龍口,旗桿是龍角,廂房壁上的圓窗是龍眼,而那長長的一百零八級石階,則是龍吐出的舌頭。這幾句話,形象地概括了菩薩頂山門前的布局特點。 有又因山門前的大石階,中間不是一級一級的,而是斜升的大平面,雕有九龍吸水。九龍翻騰,互相纏繞,真可謂“活龍活現”。人們附會道:這是象征山西舊屬的九府,九龍吸水下面的一百零八級臺階,暗指山西舊屬的一百零八縣??梢?,菩薩頂寺廟建筑中富麗的皇宮氣派和象征權力統(tǒng)括山西的說法,與清代特殊的歷史背景有關。 沿一百零八級石階登高,按照佛家的說法,就把人間的一百零八種煩惱踩在腳下了。置身牌樓下,手撫門柱,回身四望,遠處的山,山上的云,近處的清水河,雄壯多姿的寺廟建筑群,都收入眼中,深感“靈峰勝境”四個字點得妙。這里,是很好的登高覽勝的觀景點。一九四八年春,黨中央機關從延安開赴河北省西柏坡,途中路過五臺山,陳毅同志作詩道:“本不游五臺,迂道時日緊,至今有余歡,曾踏菩薩頂?!?菩薩頂現在占地面積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,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間,布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,且均為清朝康熙年間的建筑。全寺建筑大體上可以分為前院、中院、后院三個部分。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門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文殊殿等。兩旁,對稱地排列著鐘樓、鼓樓、禪院等。主殿居中,高大雄偉;配殿位居兩側,左右對稱。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,而且壯觀恢宏,加之紅柱紅墻,金色琉璃瓦,更顯得金碧輝煌,富貴豪華。其形態(tài),其氣魄,一點也不遜于皇家宮室,真是一派佛國仙境的景象。 菩薩頂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,具有濃烈的喇嘛教色彩。面闊七間的大雄寶殿內,后部供著毗盧佛、阿彌陀怫和藥師佛,前面則供著 喇嘛教黃教創(chuàng)始人宗喀巴像。文殊殿內的文殊像,與一般佛教寺廟(青廟)內的文殊菩薩像不同,它是按喇嘛教的經典規(guī)定制作的;頭取旁觀勢,腰取扭動勢,發(fā)取散披式,同時身掛瓔珞,顯得特別活潑、生動。兩側墻壁上,還掛著唐卡——繪在布上的藏畫。另外,大雄寶殿、文殊殿的柱頭上,還掛著桃形小匾,上寫梵文咒語。這些,都是喇嘛教寺廟建筑裝飾中所獨有的。 值得一提的是,文殊殿還有滴水大殿之稱。過去,文殊殿有一塊檐瓦,無論春夏秋,也無論陰晴雨,總是往下滴水。時間長了,文殊殿前的一處階石上面成了蜂窩狀。什么原因呢?有人說,這是文殊菩薩靈驗,廣施雨露的緣故。實際上,這是建筑上的一種巧妙設計。過去,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,瓦下有儲水層,儲水層下又有防漏設施。每當雨天,雨水透過琉璃瓦孔而存于儲水層內。在陰天或晴天時,儲水層中的水便慢慢地從檐瓦滴下。以后,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時,不知保護殿頂存水的奧秘,如今已不再滴水了,實在可惜。 此外,菩薩頂內還存有許多文物。這些文物中,有幾件比較稀奇,而且還有趣聞。菩薩頂后院正房內存有四口大銅鍋。這些銅鍋,過去每年“六月大會”和臘月初八各用一次。六月廟會喇叭們過佛教節(jié)日,做齋飯,用白面蒸魔王,供“跳神鎮(zhèn)魔”用;臘月初八佛成道日,放進黃米、綠豆、蓮子、栗子、紅棗、稻米、桃仁、紅糖等,做成“八寶粥”供佛齋僧。因這三口銅鍋大得少見,人們便附會了許多夸張趣話。大銅鍋原來都在后院的伙房里。有一年臘八的前一天,老僧們談論教誰去洗刷大銅鍋的時候,被一個因家貧而出家不久的小和尚聽到了。他想:自己進寺不久,為了給師父和師兄弟們留個好印象,這個苦活該他干。于是,他就不聲不響地來到后院,下到大銅鍋里洗刷起來。到晚上上殿燒香念經做功課時,僧眾里缺了這個小和尚,到了上燈時分,仍不見小和尚的蹤影。這可急壞了一位老僧,趕緊尋找起來。他走著喊著,來到后院時,只聽得一口銅鍋里發(fā)出了小和尚的喊聲。原來小和尚是蹬著梯子上去,拽著繩子下鍋的。天寒地凍,當小和尚洗刷完最后一口大銅鍋后,早已凍得手腳麻木,加上勞累,精疲力盡,他再也沒有力氣攀著繩子上來了。在懸嵌“靈峰勝境”匾額的木牌樓兩側,蹲臥著一對石獅子,只要留神細看,就會發(fā)現,左側那只石獅子竟沒有舌頭。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。原來這里面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。很久以前,菩薩頂的和尚都在下面的顯通寺里吃飯??墒怯心敲磶滋欤藳]有增多,米也沒少下,而飯卻不夠吃了。當家的和尚就責問做飯的和尚,做飯的回稟說:“前幾日我也很納悶。昨天早上,我做好飯,有事出去了一下,返回來,見有兩頭又兇又大的野獸,扒掉鍋蓋,一口就吃了多半鍋?!碑敿液蜕畜@詫道:“會有這等事?”第二天清早,做飯的和尚把飯做好后,那個當家和尚就手握鐵鏟,藏在鍋臺下,不一會兒,只聽得伙房門“嘩”地一聲碰開,果然有兩只野獸一前一后闖了進來。走在前面的那只野獸前爪搭上鍋臺,扒掉鍋蓋,就伸下頭去吃粥。就在這時,藏在鍋臺下的當家和尚猛一下站起來,揮動鐵鏟,照著那只野獸的嘴鏟了過去。僅一鏟,就把那只野獸的舌頭鏟了下來,那野獸“嗷”地一聲慘叫,轉身就跑,另一只也慌忙脫逃。飯后,當家的和尚上菩薩頂觀看修建工程怎樣,發(fā)現最近幾天才雕成安置的一對石獅子里,右邊那只的舌頭沒有了。啊,原來是這兩只石獅子作怪。接著,當家和尚又吩咐工匠們在菩薩頂臺階下修一座大照壁,堵住了石獅子看顯通寺伙房的視線。眼不見,嘴不饞,從此,這兩座石獅子便老老實實地蹲在那里一動不動,顯通寺伙房里再沒出現野獸偷吃飯的現象。在菩薩項前院的西配殿里,還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薩像,也是饒有風趣的佛教文物。過去,這尊文殊菩薩像的右肩上還帶著一支箭,據說還是乾隆皇帝射的。如今肩上的箭沒有了,但乾隆皇帝給它的封號“帶箭文殊”依然流傳至今。 從清代喇叭教傳入五臺山開始,每年農歷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,都要做道場、辦法會,菩薩頂當然是中心,其它青廟也大開廟門,迎接各地的香客游人。六月十四日,全山的喇嘛們頭戴各種臉譜面具,身空各種服飾,念著護法經,跳著金剛舞,在菩薩頂“鎮(zhèn)魔”;十五日,又在羅侯寺“跳神”,并出來繞街轉道。前頭駕著彌勒菩薩像,接著大喇嘛坐八抬大轎,二喇嘛騎高頭大馬,其余僧眾,敲鑼開道,擊鼓鳴號,吹奏廟堂音樂,熱鬧異常。當地群眾和外地游人如潮水般涌著,爭相觀看。這個古廟會,后世在內容形式上雖有所改變,但一直流傳到現在。據說,五臺山的六月古廟會是由西藏傳來的。唐時,西藏出了一個叫郎達爾瑪的藏王。他鑒于前代藏王極端崇信佛教,一切朝政都請高僧決斷,所有行政制度都以經律為準,引起臣民不滿的教訓,于唐武宗會昌元年(公元841年),實行滅法政策,臻使藏地寺院關閉,僧人外逃。于是,在藏喇嘛中便流傳著這樣一個故:郎達爾瑪藏王滅法,持戒喇嘛僅留下四人,他們商定了一個舉辦舞會讓藏王出來觀看,乘機殺死他的辦法。六月十五日,由剩下的四個受比丘戒的喇嘛帶領,和沒受戒的眾喇嘛一起,頭戴各種面具,在卻瑪贊樓臺下跳舞,藏王在樓上觀看。大喇嘛拉龍巴拉丹計預先在袍袖里藏了弓箭,把騎的白馬染成黑色。舞蹈進入高潮,藏王看得出神,突然一箭飛來,射中了他的喉頭。大喇嘛急忙上馬而逃。黑馬橫渡過雅魯藏布江,經江水一洗,又變成了白色。藏王手下的人不見了大黑馬,也就不再追趕。拉龍巴拉丹計喇嘛安然逃往外地,在一個山洞里坐化。受戒喇嘛夠五人才能傳戒,現在剩下三個了,就請了兩名漢人和尚,又組成五眾僧團往下傳戒。為紀念這兩名漢僧,喇嘛們原來用黃線縫制法衣,從此改用藍線縫制。為了紀念拉龍巴拉丹計挺身護法,凡喇嘛廟都在每年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舉辦盛大的法令。這個傳說,反映了漢藏僧人友好往來的悠久歷史。
線上服務線下保障  
  •  江蘇五星旅行社
  •  江蘇旅游百佳
  •  誠信企業(yè)
  •  文明旅行社
  •  明碼標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