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普照寺介紹
位于環(huán)山路北、凌漢峰前,依山而建,這里秀峰環(huán)抱,翠柏掩映,亭殿樓閣,氣象崢嶸。清人有“門前幾曲流水,寺后千尋碧峰,鳥語溪聲斷續(xù),山光云影玲瓏”的贊詠。寺創(chuàng)建于六朝,或傳創(chuàng)建于唐。以雙重山門、大雄寶殿、摩松樓為中軸,組成三進式院落;兩側(cè)配以殿廡、禪房和花園等。 山門前高臺壘砌,石獅對峙。門上懸匾。門內(nèi)有鐘鼓樓,中有明正德年間《重開山記碑》,介紹高麗僧滿空航海到中國后重建泰山竹林寺、普照寺的概況。又有清光緒年間《重修普照寺碑記》,記清初名僧元玉等人住持事跡。二山門內(nèi)有元代經(jīng)幢。沿階而上為主院,大雄寶殿內(nèi)供釋迦牟尼銅像,東西配殿陳列明清銅佛像及宋瓷等文物。殿前銀杏雙挺,油松對生,中立雙檐蓋罩鐵香爐。 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,枝繁葉茂,疏密相間,宛如巨大的華蓋,碣刻“六朝遺植 ”。松下有郭沫若《詠普照寺六朝松詩》碑。西側(cè)筑亭,清人傅家寶題匾額“篩月亭 ”,每逢皓月當空,松下銀輝萬點,如同篩月。亭下有方形石桌,敲擊四角及中央,皆出磬之清音,故名五音石。亭北有閣樓,李鐸書匾“摩松樓”。 中軸線以東,前為禪房,后為石堂院。后院正房與摩松樓相齊,后壁嵌清道光年間徐宗干題《石堂題壁》碣。 中軸線以西,前為菊竹花圃,1985年立周恩來于1941年11月14日撰書的《壽馮煥 章先生六十大慶》碑。后院是菊林院,正房與摩松樓相接,額題“菊林舊隱”。徐宗干書元玉僧偈語“松曰好青,竹曰好綠;天吾一瓦,地吾一磚”為聯(lián),舒同又書聯(lián)“ 疾風知勁草,嚴寒識盤松”。原為清康熙初元玉僧居所,馮玉祥1932年至1935年兩次來泰山均居此。1984年辟為“馮玉祥先生在泰山”展室,鄧穎超題額。院中有清代寺僧理修入寺時與師傅共植“師弟松”1株。光緒年間何煥章游岱至此,見松裊裊婷婷 、冠大如棚,嘆為觀止,遂題“一品大夫”,刻石立于松下。 馮玉祥隱居泰山時,以泰山習俗和民生疾苦為題材,寫了很多即興白話詩,自稱 “丘八詩”。并與青年畫家趙望云合創(chuàng)48幅詩配畫,刻制成碣,后盡毀,1984年重刻 ,立于寺內(nèi)。 寺東為荷花蕩,納凌漢峰之水,溪中雜樹叢生,古藤盤旋。清康熙初年,元玉僧及其弟子在此開地采石,包崖筑臺,遂成石堂。元玉題石堂銘及十二景:翠屏石、滌硯溪、慈航石、盤云梯、白蓮池、玲瓏巖、眺望臺、飛來石、友松石、水云洞、振鐸嶺、石堂。石室久毀,題刻猶存。 寺西南有泉,馮玉祥開鑿,并隸書“大眾泉”。林蔭路旁有巨石夾徑,上題“云門”、“界塵”。再南路西有方石,上書“三笑處”,源于佛教典故“虎溪三笑”。 三笑處西南為范明樞墓,石欄環(huán)圍,柏林遮掩。墓碑書“故山東省參議會范議長明樞之墓”,碑陰載公葬委員會于1950年12月為其撰寫的生平履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