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陽橋介紹
又稱萬安橋,處于泉州鯉城區(qū)與惠安縣交界處,橫跨洛陽江的入???,是古代粵、閩北上京城的陸路交通孔道。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(1053-1056年),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。當時的勞動人民首創(chuàng)“筏型基礎”來建造橋墩,并發(fā)明了“殖蠣固基”。游客可以參觀“蔡襄祠”欣賞橋上石碑、石塔和石將軍。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,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洛陽橋原長1200米,闊5米許,橋墩46座,橋欄柱500根,石獅28只,石亭7座,石塔5座,規(guī)模宏偉,工藝卓越。
歷史上洛陽橋有二次規(guī)模較大的重修,一是明宣德中(1427年)郡人李俊育(李五)僧正淳重修,增高三尺;一是1932年蔡延鍇重修增高,鋪設鋼筋水泥路面?,F存橋長834米,寬7米,橋墩31座。石亭二,一為中亭;一為“泉南佛國”亭。明清重修碑記12座,崖刻“萬安橋”三字和幾座石像石塔。橋南有忠惠祠,為紀念蔡襄造橋功績而建。祠內有一文兩方石碑,是蔡襄撰文書寫的,文簡義精,書法遒麗,工刻細致,世稱三絕。該文原露天崖刻于岸左,宣和間(1119-1125年)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為知州的蔡襄曾孫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內。橋北有昭惠祠,奉祀護橋海神,有真身廟,供奉義波和尚為造橋盡瘁,橋成化去,以其真身造像祀之。
現在為保護古橋,在上游百米處另建公路橋及水閘,并在附近規(guī)劃建設游樂區(qū)。國家文物局還組織專家勘察古橋于1993年春動工,對洛陽橋全面修建,使其恢復古橋舊貌。